用户标签

1. 基本标签

基本标签是可以直接获取的原生数据,不需要经过二次加工。抽象标签则是根据基本标签加上对业务的理解,进行抽象和加工,以便直接应用到业务中。

基本标签在这里拆解为「属性」和「行为」两类:

1.1 属性标签

属性可分为:设备属性,用户来源,地理位置,生理属性,社交属性,社会信用。

1.2 行为标签

行为可分为:基础行为,互动行为,交易行为,售后行为。

其中,行为标签,可分为人自己,人与人,人与物,人与公司进行划分。

1.2.1 基础行为

人自己可以完成的,如启动APP,登录,浏览页面,属于基础行为。

1.2.2 互动行为

互动则是与其他用户的互动情况,如关注,转发,点赞等等行为,常见于社交类产品。

1.2.3 交易行为

交易行为,则是根据人与物的交易过程,看了什么商品,看过什么商品等等,常见于电商APP。

在电商业态中,交易行为能够比较直接描述用户属性。这里面包括从用户购买商品的类别,种类和价格等属性,也包括用户购买商品的渠道,时间(是否促销季),习惯(购物间隔,购物车时间),还包括用户购物地址等。这些都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描绘一个用户。

品类行为标签

根据用户在品类上的行为打上各种标签:品类/业务新用户,单品类单订单用户(哪种品类不容易迁移),单品类多订单用户(如母婴),多品类多订单用户。然后再在基础上可以做以下分析

  1. 单品类给平台带来的拉新能力
  2. 单品类用户留存能力
  3. 多订单用户的向上营销
  4. 品类间的迁移能力(精准推荐和向上营销)

1.2.4 售后行为

售后则是人对公司的投诉,客服,申请退款退货的行为,也常见于电商。

2. 抽象标签

抽象标签在本质上是个概率区间且需要实时更新。因为再抽象,也只是猜测。是猜测,就有不准的可能性。

我们可以通过职业身份,用户分层,兴趣倾向等抽象模型的建立来抽象用户的特征。数据来源是以上的基本标签抽象转化而来,但其中做了一层逻辑转化。

在以上标签的使用过程中,需要结合不同业务来判断需要哪些标签,能用哪些基本标签,以及能怎么用这些标签。比如对于社交类产品和购物类产品来讲,男女性别这个标签获取的难度和准确性就不一样,使用的手段也不一样。对于陌陌来讲,男女性别可以直接获取,并且可以作为推送给其他性别的用户的依据,非常重要。而如淘宝,更多只能从用户浏览的产品来判断,甚至有生理性别和购物性别的差异。而在使用上,则会用于对一些商品推荐上的考虑,不那么重要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